Search

最深刻的陪伴,是與自己相伴
-
脫離孤單狀態的三個核心思維

  • Share this:

最深刻的陪伴,是與自己相伴
-
脫離孤單狀態的三個核心思維

▶︎ 為什麼,好像沒有人真心在乎過我?
「你爭氣一點,現在辛苦,未來就會好過了。」
「連這點苦也吃不了,你未來怎麼辦?」

如果不努力,現在可能就趕不上別人了,看看別人一個個百萬年薪,一個個功成名就,再低下頭來看看自己。

為了不愧對家人的期待,習慣了報喜不報憂,也習慣了辛苦這回事,為的就是有天能夠回應家人的期待,讓他們吃好的、穿好的,另一方面也是滿足對自我的要求。

但怎麼的,總覺得生活越來越寂寞,越來越空虛?

▶︎ 如果有個人能體諒我的辛酸就好了
有些事情想讓人懂,卻從來不想說明白,好像和其他人說清楚了自己不甘心努力過後回應不如預期的現狀,別人看到脆弱的自己後,內心反而會暗暗竊喜:

「太好了,這個人不是我的對手。」
「安慰他時心裡也好暢快,原來有人比我更慘。」

展現脆弱,成為別人幸災樂禍的安慰,他們甚至還會不小心笑著說,是我想太多,再多忍忍就過去了;每個人都是這樣過來的,日子又不是只有你在苦。

想被理解、被接納,但為什麼社會就和自己這般作對?

▶︎ 只有自己,才是最明白自己的人
鬱悶了很久很久,找不到答案的日子沒有盡頭。

鑽牛角尖的糾結著為什麼沒有人能理解自己?
是不是自己其實不屬於這個世界,才會如此格格不入?
為什麼腦袋總是那麼複雜,沒辦法忍耐得更多?

但這些糾結,多是源自於過度孤單的狀態。

生活中明明吃好三餐、早睡早起並不是很難的一件事,卻因為習慣壓抑自己,隨之習慣了忽略自己的感受。

▶︎ 當寂寞淹沒思考,就會忘記初衷
知道不可能,但每個人心裡多少會有個理想,遇見一個與自己價值觀、興趣、想法完全契合的 Soul Mate,好像這樣就能彌補內在的空虛。

然而,很少人真正足夠清楚自己的需求。

期待與人契合,卻不清楚自己的真正的匱乏,等到真的進入一段關係後,寂寞淹沒思考,為了讓對方足夠愛自己,我們改變個性,成為對方的理想,成為對方內心的完美情人,再次地進入忍耐與寂寞的循環,而當初期待對方愛上真實自己的想法,只能默默藏在心裡,連說也不敢說。

▶︎ 最深刻的陪伴,是與自己相伴
追逐與期待,認為未來會更好,相對的就是否定現在的生活,去期待一個無法確定的未來。

等他人理解自己、陪伴自己,相信自己的寂寞能被填滿,相對的就是否定自己的完整,去追求別人來全方位的保護好自己。

事實上,最深刻的陪伴,是與自己相伴。過度追求會讓人一管窺天的看待世界,限縮在「一定得這樣」的自我要求裡,但每個人生來孤獨,又有誰能真正圓滿誰呢?

▶︎ 與自己相伴的三個核心思維
為了脫離孤單,追逐到最後,會發現問題不在外界給的太少。為了脫離這種狀態,我們需要理解的是「內心缺了什麼」,而不是別人該「填補我們什麼」。

於是,我們可以時時刻刻地用這三個思維探索自己:

1.想糾正別人的那些缺點,往往也是自己最為在意的點
2.當自己感受到某些情緒時,比起壓抑,問自己真實的需求
3.尋找與蒐集生活中進入「心流體驗」的片刻

還有一種較難但非常實用的方法,是從他人角度看待自己的自我對話,然而,我們可以從閱讀中做到這件事。

▶︎ 無條件的關懷,是自我對話的開始
近期我看了一本書叫做《少年與狗》,故事中叫做「多聞」的狗,遇見多位大時代下無能為力、失魂落魄的人。

故事從頭到尾,「多聞」並沒有真正理解到人類的煩惱,反而是無止盡的關懷,不求回報、也不過度期待。這些人在極致痛苦的生活中與「多聞」對話,並從中獲得慰藉。

如果我們沒辦法立即的學好「照顧自己」,是否至少能像「多聞」一樣,無條件的關懷自己?又或是從「多聞」的角度與自己對話呢?

從心理學的角度,「多聞」就像內在小孩一樣,每個人的心中都有一個,只是因為生活的辛苦,我們遺忘了當初那個善良無畏的自己。

▶︎ 書籍資訊
書名:《少年與狗》#2020直木賞得獎作品
作者:馳星周
出版社:采實文化

參考來源:Britannica 《Projection Psychology》


Tags:

About author
not provided
嗨,我是奶奶! 在這裡我會利用心理學的角度剖析生活中的大小事,一起透過知識弭平資訊落差,共創更溫暖的世界吧。 :)
View all posts